和谐社会,人类的共同向往


李继兴 2005.3.19 北京


  纵观今年“两会”,“和谐社会”无疑是最大亮点。胡锦涛主席在“两会”前郑重提出“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在 “两会”上着重阐述“和谐社会”。引起了两会代表、中外记者的特别关注。“两会”闭幕之后,如何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如何达到、实现“和谐社会”,是13亿中国人民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在继续关注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和谐社会”?我们认为应当首先认识到: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人类将从此揭开新的一页。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一般来讲,在人民满意的社会当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但最基本的和谐还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因为,社会是由人“内因”组成的,内因是根据。如果人人都能首先将自己历练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人、一个“明礼诚信”有教养、高素质、多爱心的人,那“人与人”的和谐就有了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也就有了保障。这也正是现今西方社会之所以推崇“经营自己”的大致原因。中国古人也讲:人人仁,则一家仁。家家仁,则一国兴仁。

  当然,以上“和谐”都是人们追求“生存”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有原则的和谐”,而不是“为和谐而和谐”的和谐。这一点类似于西方所讲的“爱亦有因”,或佛学讲的“有缘之爱”。这个和谐,不是只要认识和提出就可以实现的和谐。而是必须通过顽强拼搏、坚决斗争、不懈努力,尤其是要充分运用智慧,才有可能实现的“和谐”。这可能就是胡锦涛主席讲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之一。

  2、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社会。这是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另一层含义。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不是想当“齐天大圣”与天地齐寿吗。仔细想想,这也代表了人类、代表了每个人的“长生”愿望。如果人类这个物种的整体“寿命”能够与天地同步,岂不是一件人人称快的美事。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在大家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够健康长寿。这就是胡主席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微之处。胡主席这样讲,无非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不要因为保护环境的回报周期长就可以例行公事。不要等到“见了棺材才掉泪”。而要“怀着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未雨绸缪、和谐相处、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与大自然“同进共退”。人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人体,那人类就只不过是人体上的几个细胞而已。倘若一旦到了大自然“报复”我们的时候(实际上是大自然在“修复自己” ),那可能就来不及了……。

  “欲望无尽可蛋糕有限。”目前,世界各国的生存、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尤其是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更是引起全球恐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向自以为“聪明”的人类,居然也会陷入如此困境。实在是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试想,人类如果喝不到干净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吃不到安全食品……。那用不了多长时间,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将难保,人类又何以独生。到那时无论是谁、也无论他有多少资产、多大名气、多高地位又堪何用。众所周知,健康是人的成功之因,失去健康,什么理想、事业都无从谈起。同理,和谐也是一个社会的发展之因,没有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繁荣就只能是空谈。

  3、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尽管这个“爱”是“以诚为本”的“有原则的爱”,但人们还是希望看到:世界是和平的,不是战乱的;邻邦、邻里、邻居是和睦、和谐的,而不是对抗争斗的。整个世界是双边、多边平等自由合作的,而不是单边、单向、霸权主义的。况且,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永远是人类发展的主流。“民主法制”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而霸权主义则是一种“只顾自己做大做强、不管他人生死存亡”的缺乏远见的“楞头青主张”。这个“楞头青主张”不符合游戏规则,迟早会走向反面。关于这一点,《老子》早已有讲:“物壮则老。”“物极必返”,盛极必衰。”

  总之,和谐社会乃是一个东方“小康社会、大同社会”与西方“理想国”、“民主、自由、博爱”、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的“和而不同”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规律、还符合民心民愿、符合新世纪文明进步的、充满了“爱”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的确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但如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呢?这是我们下面讨论的第二点:
实现“和谐社会”其实也不难。这样的社会,实际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论语,述而》讲“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就看我们如何转变观念,如何“经营自己”。我们是否可以顺着这条思路走走:

  1、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好。它是人类老早的梦想。

  2、我们为谁构建“和谐社会”?为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体公民。

  3、“和谐社会”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两会”代表说了:安全多一点,空气新一点,饮水纯一点,食品好一点。达到《礼记?礼运》讲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老百姓对和谐社会的评判标准。同时,也是政府工作应当达到的最低限度、应当尽到的份内责任。但是,“和谐”是双向互动的和谐。而不是只对政府提出要求的单方要求。所以,老百姓是不是也要相应地做到:自己家的厨房、厕所再干净一点,个人卫生再多搞一点,邻里关系再好一点、排队让座再多一点,随地吐痰再少一点。这样一来,政府、百姓的相互体谅就会多一点,相互瞒怨就会少一点。大家目标一致、职责分明、位优先礼、良性互动。那么,和谐社会即在眼前。这也正如西方讲的:“互谅互让即是天堂”。

  所以说,“和谐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如果马克思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一定会大加赞赏。因为无论社会“名称”如何不同,但却目标一致,都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开心的日子。况且“和谐社会”的提出,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更加到位的理解、坚持和继承发展。江泽民同志曾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说:“只要是人民满意的主意就应当是好主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民满意的好主意,一个、“情、理、法”有机融合的、适当、适度、适宜的“适用主义”。

  4、“和谐社会”的评判者是谁?当然是全体公民。因为他们是纳税人,纳税人理所当然是政府工作的评判者。政府的工作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这个服务应当主要根据老百姓的“需求、要求”来决定、而不是主要由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这才是针对性的服务。然而,即使是针对性的服务也要有“度”??上限和底限。政府如果达不到底限是“缺位”、是“失职”,而超过服务上限则是“越位”是过犹不及。因此,我们既要主动热情、又要“观需施人”,但还不能越俎代庖。因为,“事物都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老百姓从来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只是我们很少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们而已。但或是“缺位”或是“越位”,则是“评说在民”。而且,也只能是由全体公民纳税人说了算数。

  5、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方是谁?应当是政府。因为政府是收税人,收税人理所当然地应当起到主导作用。一事当前,政府应当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公仆”,明白自己的份内事务就是“服务”。因此,政府要很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服务不好就会被主人“炒鱿鱼”。有人形象地说,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有点象“家庭请保姆”、又有点象“医生给病人治病”。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也就一清二楚。不过,在摆正位置、明确职责之后,政府还应做到“诚信为本”“位优先礼”,率先遵守游戏规则。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果真如此,“和谐社会”即在转眼之间。

  第三、实现“和谐社会”其实不难,只不过它的特点是:易懂易行难坚持。但只要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好带头作用,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想当年,我们为老百姓谋幸福,老百姓就支持我们。因此,几乎是“一无所有”的我们,能用小米加步枪解放全中国。而今天政权在手的我们,如果还能象当年那样,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为民造福,难道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吗?我想强调的是:“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蕴含中国经典 “中”、“和”文化的提法,而且还是一个融汇古今传统、宗教学派经典、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提法。所以,关注“两会”的一位英国朋友说,“和谐社会”的提法,不但中国人、东方人有认同感,而且西方人、尤其是那些饱受战争、战乱之苦的国家、民族,更具有认同感。

  另外,这个世界没有人不爱面子,关键是看你是否善于爱面子。所以,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抬起头来多看看世界“同行”。认真学习世界各国所有的宝贵经验。这样做可以少走弯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才是真正的会爱面子。否则,国外“同行”可能就会偷偷地笑话我们……。“满遭损谦受益”,我们已经不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我们要谦虚一点,放下大国的架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耻而后勇”。如向韩国学民族精神、向日本、以色列学节能降耗,向俄罗斯学自信、向德国学严谨、向美国学拼搏、向英国学兼容、向法国学豁达幽默、向加拿大学超然。至少也要经常看看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先进的做法。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把握“适”度。

  综之,胡锦涛主席2004年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发展模式和谐社会,不仅蕴涵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哲学功底和先进的人文理念。而且还很及时、很必要、得民心、顺民意。我们希望早日看到一个“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因为:和谐是金,和谐是因,和谐是爱,和谐是美,和谐是天地人人的生生之根。



(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