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家 思 想 的 当 代 意 义

李继兴

    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角度看,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主要有三条:调整思维、率先垂范和引领未来。

简单说“儒”,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左右,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周朝皇族子弟的老师以及一些皇室成员逐渐流落民间,或以教授经书为生,或因熟悉礼仪而成为人们婚丧嫁娶、祭祀祭祖或其它礼仪的司仪。这些人一般被称为“儒”。《扬子•法言》说:通天地人曰儒。即儒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明人事的人”。因此说,“儒”应该是古人对“有道之士、以术惠民”之人的尊称,虽然其中有君子儒也有小人儒。 

儒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以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的著名学术流派。儒家思想更是中国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正统的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也是一个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并且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

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角度看,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礼为准,协调万物、协和万邦”的超越时空的伟大思想。当然,和所有思想一样,儒家思想也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发展也会发现有错误。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体现价值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主要有三条:

    一、调整思维。调整思维是说,要根据当今环保问题,用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亲民爱物、万物平等的思想,调整现在西方主导的“人是万物尺度”、“人是万物主宰”以及“科技万能”的简单化、绝对化思维。力求达成“民胞物与”“万物同乐”的基本共识。

儒家思想的“亲民”,仁是核心,“爱物”是仁的实现,仁的理想是万物共生、万物同乐、生生不息。它既满足了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缘亲情需要,又指出了万物平等的大自然法则。同时,实践中希望人类仁爱之心超越疆域、时空,扩展到天地万物,用“有原则的仁爱之心”将人与万物联为一体,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万物同乐,生生不息。

“作为决定地位”,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多大作为才可能有多高地位。今天人类已经陷入生态危机,也有人说今天人类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危险。根据是当今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联合国也为此已经专门召开过三次由世界各国首脑参加的可持续发展大会。目前,各国政府正在千方百计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过去西方主导的“人是万物尺度”、“人是世界主宰”以及“金钱第一”、“科技万能”的简单化、绝对化思维造成的结果。因此,调整当今人类错误的发展思维事关重大,这不仅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儒家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的外在要求。如果“调整思维”能够顺利践行,那振兴儒家、复兴儒家、弘扬儒家、大同世界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二、率先垂范。率先,首先,带头;垂范,落实,做出示范。首先带头,做好表率。

平衡论研究显示,一个理论要想发扬光大,至少需要四个条件:

一个是理论上听得懂。如果你讲的东西别人根本听不懂,不难想象这个理论基本不会有弘扬的可能。即使是听懂了,他们也会进一步考量践行这个理论的风险 ;

二是实践中效果好。人们听懂了,又感觉可能行得通,才会去实践。如果在实践中效果很好而且稳定,那这个理论就会进一步受到大家的喜爱。否则,理论再好也不会有人去弘扬。

三是推广人起带头。即讲述、推广这个理论的人要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否则,大家就会自然产生疑问:既然这个理论这么好,为什么讲述、推广它的人却不去实行呢? 

第四:能兼容可循环。即大道至简,包容各家经典,形成自主循环。否则,就会违反“天道”:昼夜日月四季阴阳循环的基本法则。

以上四条,第三条“推广人起带头”最为重要。平衡论简称为“位优先礼”——处于优势位置的一方,有义务率先遵守游戏规则。这是能否真正弘扬一个理论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历史上所有门派理论之所以不能持续弘扬,往往不是理论、实践的问题,而是由于讲述、推广人自己不能坚持带头落实的问题。古人也讲:是人弘道,而非道弘人。因此,儒家若要实现当代意义,就应该把“推广人起带头”坚持到底。如: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家长要首先不做。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老师要首先不做。

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不做的,上级要首先不做。

要求公民做到的,政府要首先做到。要求公民不做的,政府要首先不做。

要求世界做到的,大国强国要首先做到。要求世界不做的,大国强国要首先不做……否则,就是违反位优先礼,就是不讲诚信。 

因此,当前的中国,首先要像汤一介先生讲得:反本开新——返回本原,反思本原,落实诚信。没有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把中国自己的环保工作做好,并为世界做出样板:发展生态新经济,共建人类新文明。如果是这样,儒家就会为解决当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做出历史性贡献! 

三、引领未来。

方向比努力重要,公平比富有重要,人品比文凭重要,思想比方向更重要。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问题不少,但问题背后的原因却是对于世界的认识问题、观念问题和理论系统出了问题。如:

世界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生物界是弱肉强食、还是能量循环?

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还是公平正义高于一切?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手段还是目的?

评判文明进步的标准是利、还是义、还是二者兼顾见义思利?

评判的主体是大众还是精英?当代还是历史?

以上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多数人服务。按照儒家“大同世界”的思想,人类发展应该是逐步趋向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而不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马太效应”发展,不是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不公平发展。按照道家、佛家、耶稣、穆罕穆德、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思想也不是这种不公平的发展。按照自然科学的“万物共生理论、万物趋衡理论”,更不是贫富悬殊的发展状态。按照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8),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民胞物与”思想,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肯定不是不公平、不平等的思想。因此,当代儒家更应该勇敢担当起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领未来新文明,为创新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担当、努力。

关于这一点,2009年我们在英国利物浦召开的“世界人权代表大会”和2013年在希腊雅典大学召开的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提出过一个“新文明八字前提”,受到了主办方和与会同仁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也希望参加“中华孔子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的

 

各位专家给予点评。这个“新文明的八字前提”就是:真诚,友善,平等,共赢。这分别是从:心理学(诚)、伦理学(善)、法学(公平)和经济学(互利)四个侧面描述的人类新文明前提。

我们可以设想,无论国家大小强弱、无论各国历史、文化背景,无论实行什么主义、体制……只要能够自觉坚持“真诚,友好,平等,共赢”的新文明八字前提,就算是进入了新文明时代。这是一个“多元统一”的新平台,世界各国、70多亿人都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既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又遵守共同的新文明约定。与世界万物在这个新平台上共同快乐、生生不息。

总之,作为决定地位,人类正面临全球新的大分化、大调整、大变革、大进步、大发展的时期。如果今天的儒家弟子能够及时“调整思维,率先垂范,引领未来”,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就一定能够尽早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大同世界。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平衡论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诚信学会秘书长)

 

附:平衡论。平衡论也称大平衡、新平衡,是研究平衡及其现实意义的应用哲学。平衡论以中国经典哲学为基础,以自然科学经典为依据,以变而不变的《周易》哲学为指导,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突破口,以万物同乐为目的,力求从大量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平衡与失衡”的现象中:揭示事物发展总是趋向平衡的规律,探讨事物趋向平衡的方法,提高认识、协调、利用自然的能力,以期达到万物同乐、生生不息之目的。

平衡论的前提是:非绝对。平衡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总规律。平衡有可能是风和日丽、风平浪静、鸟语花香……但也可能是飞沙走石、翻江倒海、地震海啸泥石流……它们都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本形态。就像“爱”——理一分殊,一个理念、多样形式。

生理不平衡就会有毛病,心理不平衡就会有情绪,家庭不平衡就会有矛盾,邻里不平衡就会有纠纷,单位不平衡就会有意见,社会不平衡就会有怨恨,生态不平衡就会有灾难,宇宙不平衡就……尽管如此,平衡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相对也是相对的——变而不变。正如《易系辞下》所讲:“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总之,新平衡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理论。它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汲取人类经典,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自己。而不在意它是谁家宗教、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还是什么新老学说。只要有利于“公平增长良性循环”标准,我们就将与时俱进,一并吸纳、整合和改造选用,绝无门户之见也永远不会完结……   

(  pinghenglun@sohu.com )

 

 

                                                (最新报道)